1938年7月,以李运昌、胡锡奎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共冀热边特别委员会通过冀东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广泛发动冀东人民,准备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初步胜利,鼓舞了冀东、热南广大地区的人民,起义浪潮很快波及到20多个县,参加起义的人数达20余万人,抗日联军发展到7万余人,其他抗日武装近3万人。
1939年冬,李运昌带领部队来到鲁家峪开展抗日工作,冀东区党政军的其他领导人包森、李楚离、刘诚光、张明远、周文彬和丁振军同志时常在这里开会、研究部署抗日斗争任务。
包森(右)、李运昌(左)、刘诚光(中)合影
包森在鲁家峪保卫战前夕,观察敌情 包森侦查作战环境
1938年7月,以李运昌、胡锡奎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共冀热边特别委员会通过冀东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广泛发动冀东人民,准备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初步胜利,鼓舞了冀东、热南广大地区的人民,起义浪潮很快波及到20多个县,参加起义的人数达20余万人,抗日联军发展到7万余人,其他抗日武装近3万人。
1939年冬,李运昌带领部队来到鲁家峪开展抗日工作,冀东区党政军的其他领导人包森、李楚离、刘诚光、张明远、周文彬和丁振军同志时常在这里开会、研究部署抗日斗争任务。
包森(右)、李运昌(左)、刘诚光(中)合影
1939年底,随着形势发展变化,以鲁家峪为中心,恢复和建立了丰玉遵抗日联合县工委,后改为县委。在县委领导下,党的组织迅速发展,抗日工作逐步深入,为创建鲁家峪根据地,坚持持久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0年1月1日,冀东区党分委在遵化县南阁老湾村,举行了第一次区党分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巩固现有游击区,肃清土匪,开辟新区,建立多块、小块游击根据地;加强抗日政权建设;建立各种群众组织;大量发展新党员;巩固与扩大党的基层组织。会议还决定,将分散在各地的游击武装,统一编为9个游击总队,分赴各地坚持斗争。
耿玉辉带领他的“钢铁营”向战场进发
1940年3月,冀东区党分委正式成立丰玉遵联合县政府办事处,由胡光担任主任,成立三个区政府:一区以大汪庄、南北夏庄、破寺一带为中心,辖20多村庄,区长王德明;二区以杨官林、池家屯和葛家屯为中心,辖20多个村庄,区长余尚三(郑旭);三区以鲁家峪为中心,辖20多个村庄,区长王甫(王子臻),各项工作迅速发展。
鲁家峪根据地初具规模后,即成为冀东抗日斗争的政治军事中心,形成了以鲁家峪为枢纽,以盘山、腰带山为两翼的冀东游击走廊。
丰玉遵联合县政府旧址
1941年,随着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和斗争的需要,冀东军分区司令部、政治部、卫生部、后勤供给处、报社、电台以及修械所、炸弹厂、被服厂等十几个机关、单位相继搬迁到这里,或在这里创办。
冀东军分区司令部遗址(北峪) 冀东军分区卫生部旧址
冀东军分区后方医院旧址 冀东军分区修械所旧址 冀东军分区无线电区队旧址
《救国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冀东区委的机关报,是冀东地区第一张党报,也是今天的河北省唐山市委机关报——《唐山劳动日报》的前身。
1940年1月1日在遵化东南的芦各寨创刊,第一任社长是马宗周。创刊之初,《救国报》只是一张八开两版的油印小报,每周出版一期,每期只能发行1000多份。搬迁到鲁家峪后,《救国报》社每期发行5000份,由七日刊改为三日刊。又相继编印了《老百姓》《国防最前线》等报刊。这些报刊及时地向冀东人民传达我党我军抗日主张和振奋人心的胜利消息,形成了强大的舆论阵地。
冀东抗战
1938年7月的冀东人民抗日武装大起义,是我党在敌后组织的一次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伟大壮举。参加这次起义的工农兵学商约二十万人,声势浩大,发展迅猛,在短短两个多月内,东起抚宁,西到平谷、顺义、三河,北从雾灵山、都山,南至渤海之滨,在二十个县的广大地区,组成十万余人的抗日武装,攻占了蓟县、平谷、宝坻、卢龙、迁安、乐亭等县城。这一起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冀东的统治,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战,为日后开辟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鲁家峪保卫战
1941年正月十三晚,我八路军趁雪夜袭击了日伪沙流河据点;正月十四早,日寇纠集了丰润、玉田各据点的日伪军四千多人,三面包围了鲁家峪,八路军奋力反击,将敌人向南推回二三里。四路激战一天,战斗异常惨烈,敌人死伤数百人,始终未能攻进鲁家峪,傍晚败走,鲁家峪保卫战大获全胜。
鲁家峪保卫战胜利结束,陈群部与冀东军分区全体指战员一起参加鲁家峪军民表彰、慰问大会。
鲁家峪伏击战
鲁家峪保卫战过后,日军头目佐佐木满纠集了驻玉田各据点的日伪军,直奔鲁家峪。八路军主力部队表面向北佯装撤走,夜里却又突然返回,且由鲁家峪向南推进,分别在果各庄、林头村、闫庄子等地设下埋伏。这次伏击战打得非常漂亮,炸毁敌人军车一辆,日寇死伤100多人,其余人等溃不成军慌乱逃窜。在与敌人的斗智斗勇中,鲁家峪军民又取得了一次全面的战斗胜利。
百姓为战士们送水 缴获的枪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