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朝阳报
城市发展,文化为魂。
北京市朝阳区实施文化引领,建设文化强区,持续释放创新创造活力,积极探索新模式、新动能,着力构建“大文化”发展格局,基层文化生活呈现出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各项文化事业展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壮美风姿,朝阳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文化自信大幅提升,谱写了文化引领发展的生动篇章。
把握新机遇 文化引领发展形成共识
没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共识,没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就没有行之有法行之有效的坚实基础,就没有文化建设发展的可期未来。
从“文化大区”到“文化强区”的战略转变,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到全国首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落户……朝阳区始终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坚持把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建设作为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要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升区域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紧抓各个重大契机,重视制度顶层设计,为文化跨越发展夯基础、绘蓝图。
2011年,朝阳区取得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2012年,朝阳区推出《加快建设文化朝阳十大行动计划》,实施十大行动。随后,制定“2+5”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并逐年完善,将指标体系由创建指标向建设指标转变。2017年出台《关于朝阳区全面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更加注重提升区域文化创新力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塑造创新引领的首都文化窗口区。2018年完成《朝阳区文化融合发展报告》,为文化事业、产业协同互促焕新思维、明确方向、开拓路径、搭建平台。
伴随着大手笔政策制定的是,大力度的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近年来,朝阳区年均投入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约5亿元,实行专款专用。43个街乡文化中心全部列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35个街乡成立文联组织。全区群众队伍达3144支,骨干7.3万人,形成了专兼结合、覆盖全面的公共文化建设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动力源泉。
良好的政策保障,也为探索治理结构的改革创新打开了大门,加足了马力。朝阳区文化馆探索地区分中心“独立法人+3”模式,着力研发完善高效的总分馆评估系统,一跃成为“全国一流的文化馆”。而作为文化部试点单位的图书馆,则不断探索建设以理事会制度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以朝阳区图书馆为总馆,街乡图书馆为分馆”的总体架构。北京民俗博物馆牵头成立朝阳区博物馆联盟,构建起整合社会资源、超越馆际界限的共享协作平台。
一系列政策的推出,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一个个探索的实践,一笔笔资金的落地……加快了文化建设任务落实在朝阳、重大项目落地在朝阳、多样文化融合在朝阳、基层文化繁荣在朝阳大文化发展格局的初步形成,朝阳文化建设跃进飞速发展新时代。
图片来源:朝阳报
适应新形势 公共文化建设全面开花
从文化大区到文化强区,需要“一砖一瓦”起于垒土的建设,需要“一撇一捺”饱含深情的书写。朝阳区积极行动,从基础设施到配送供给,从文化队伍到文化品牌,公共文化建设在朝阳全面开花。
在三里屯中宇大厦楼前,一台面积不大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成为周边不少白领随手借书还书的一个平台。而与之相距不远的三联书店、春风习习城市书屋、三里屯街道图书馆,更是成为旅游者的打卡地和爱书者的乐园。它们让朝阳日夜散发着书香。
无论是自助图书馆还是书店书屋,以及近年来新建的朝阳区图书馆新馆、新改造的朝阳区图书馆小庄馆、覆盖全区的数字图书馆,都是“书香朝阳”公共服务网络上的一端、一个支点,也都是朝阳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果之一。
经过多年建设,目前,朝阳区已建立了“区级——地区级——街乡级——社区(村)级”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现有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在内的区级设施5个,地区级文化中心5个,街乡级文化中心43个,社区(村)级文化活动室513个。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朝阳区新增街乡文化中心、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百余个,新接收文化配套41处、5.2万余平方米,延伸到百姓身边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更加完善。
备受关注的公共文化服务力同步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日渐壮大,健全基层文化组织机构,35个街乡相继成立文联组织,3144支群众队伍覆盖全区。
最让朝阳群众津津乐道的是,朝阳区不仅成立了包含李光羲、金铁霖等专家在内的5000人“朝阳艺术团”,李光羲、戴玉强、李金斗等一大批文化名人还担任街乡文联主席,举办“大师讲堂”等公益课程,为基层文艺爱好者授业解惑。
借书还书,有覆盖全区的总数达195个的自助图书馆;上网浏览报刊或文献资料,有覆盖全区的数字文化社区和“书香朝阳”云阅读服务;了解全区文化资讯,有“文化朝阳”云平台,提供便捷精准的服务及海量信息。“文化+科技”不仅让朝阳群众极速畅享文化发展成果,也有力推动了文化资源的均等化。
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不遗余力。朝阳已经建成30个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集中修缮文物古建20余处;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加大大运河沿岸文物八里桥、平津闸修缮力度,恢复代表漕运重要历史的神木遗址景观,完成御碑亭和神木廊房整体工程,建立萧太后河展览馆,木文化展览馆积极筹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