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唐山市在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中,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重心下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过去,一些农村地方文化建设的“瘸腿”现象,严重制约着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开展活动难点在这里,检查考评“丢分”是这里,群众意见最大也是这里。建设美丽乡村,必须补齐文化建设这个“短板”。我省唐山等地的做法值得借鉴。
抓好班子,把信心树起来。通过思想教育、参观见学、政策激励等手段,引导村两委班子,特别是一把手提高认识,树立信心,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实践证明,“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亲自抓就不难”。
帮扶并举,把阵地建起来。根据农村条件,建立必要的文化活动场(馆)所,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城乡群众休闲娱乐和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基本条件。
强化培训,把骨干带出来。为乡镇(街道)文化站分别培训文化工作指导员、图书管理员和文化市场管理员,为村(社区)分别培训兼职的文化协管员和农家书屋管理员。实施基层文化建设“万千百”工程,即发展万名文化带头人和基层文艺骨干扎根在基层、千名文化志愿者服务在基层、百名文化指导员培训在基层,以此带动城乡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加强指导,活动搞起来。指派专人下乡包村,指导农村因地制宜地制订文化活动规划,安排活动内容,组织活动开展。确保组织领导、计划制度、措施目标、活动内容、监督检查各个环节有效落实。从而,保障农村文化建设全面推进,长期搞,不断线。
着眼需求,把精品献出来。根据上级推荐、基层反映和群众需求,经常组织文化下乡,组织优秀影片下乡放映、优秀戏剧进村巡回演出、精品图书送到农村书屋,让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接地气”,一切健康有益的文艺作品与农民“零距离”。
发挥潜能,把兴趣引过来。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目的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帅,用先进、科学、健康、有益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充分文化活动、文艺作品宣传、教育、激励、引导的作用,确保农村文化活动让农民喜闻乐见,确保广大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建设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不能成“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