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她瞒着老公和孩子,在家里各个角落都装上了摄像头,却看到令人惊心的一幕

作者:遵化文明网 浏览: 发表时间:2020-10-12 00:00:00

作者:白芥子
来源:积木育儿(ID:jingguanyuer)


 ·  01  · 


看了一篇文章,被里面的一个故事震撼到:


有这么一个三口之家,属于外人眼中典型的幸福之家:父母工作稳定,小有成就,一个女儿乖巧可爱,在读小学二年级。


但是。


有一天,这个母亲瞒着丈夫和女儿,在家里各个角落悄悄装上了摄像头。


做母亲的后来自己承认说,这是没办法了。


作为一个一路走来都优秀惯了的女性,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获得了家庭和事业的双丰收,唯独美中不足的,是女儿一直不见起色的学习成绩。


所以,她起了念头,想要通过视频监控,好好复盘一下,自己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后来通过监控回放的一幕幕,把这个母亲自己惊到了。


镜头一:


夫妻俩前一秒还在温柔地跟女儿说话,下一秒谈到女儿某个反复写错的题目时,脸上咬牙切齿、怒吼的表情几乎可以用“狰狞”形容。


而此时,坐在桌子旁的女孩,下意识蜷缩起小身板,痛苦地捂住了耳朵。


镜头二:


夫妻俩在卧室里讨论女儿的学习问题。


语速越来越快,嗓门越来越大,俩人的情绪快速地在愤怒、冷漠之间切换。


这个时候,坐在隔壁的女儿,貌似乖乖地在学习,其实耳朵竖着在听父母说话,小脸上全都是紧张的神情。


镜头三:


夫妻俩再次为了孩子的学习问题争执起来。


吵到某一个点上,妻子情绪有些失控,讲出某句话时,嗓门突然高了八度!


就在这个时候,坐在书桌前的女儿像受了惊吓的小兔子,蹭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呆愣了片刻,才又慢慢坐下去……



看完监控,这个母亲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一直以来到底在承受着什么。


最关键的是,这样充满情绪张力的可怖情景,每一天都在这个小家庭上演着。


 ·  02  · 


别以为这只是发生在别人家的故事。


如果我们跟孩子相处的细节可以回放,那或许你也会被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可怕模样惊吓到。


由于我们整个社会都默认: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完全是父母的私事。只要没有明显的打骂,那么便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为此,我们身边,存在着大量父母,不断滥用自己的权力,每日里以“爱孩子”的名义,却生生把自己的孩子吓得要命。


又因为这些受害者“只不过是孩子”,他们的痛苦一直被淡化、被无视,被忽略不计。



父母情绪上的反复、不稳定,究竟给孩子们带去了怎样的痛苦和负面影响?


有医学数据显示,如果父母情绪不稳定,经常性地表现出易怒的状态,孩子的智力都要低于平均水平。


这个结果其实也好理解。


孩子的能量是有限的,当一个小孩所有能量都拿来应对各种焦虑和压力之时,他们是没有精力再去处理一系列的学习、记忆、决策等行为的。文章开头那个二年级在读的小女孩,其实就属于这个情况。


何止是影响孩子的智力表现呢?


知乎曾有个调查:父母情绪不稳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大吗?


最高赞的回答里深切诉说了自己的痛苦:


非。常。大。


小时候父母争吵画面还记得,导致现如今的缺乏信任感、安全感,心智不成熟时期甚至想过以自杀结束。


过于敏感多疑,习惯性猜测人的内心,且把自己的性格习惯向对方希望的方面贴近,十分害怕被讨厌及忽视,易产生孤独感,经常压抑自己,甚至扭曲。


最让人悲伤的是,这条高赞回答下面,大量陌生网友找到了强烈的共鸣。


他们说: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看到突然很难过,因为一样一样。”



家庭治疗中,还有这么一个说法:一个孩子,如果他从小就是生活在个过于吵闹的,不断争执的,或者随时都可能遭遇批评指责的环境中,那么这个孩子的听力就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问题。


表现在小孩子的学习上头,那么他们的听课能力可能就会不那么敏锐。


表现在成年人身上,即,那些小时候听过太多指责,难听的话的人,他们更可能出现耳鸣的情况——当然,这些案例都排除了生理性病变的可能性,更多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尤记得我跟一个朋友分享这个观点时,他惊呼:


说的是我,没错!我爸就是个情绪特别不稳的人。


动不动就爱批评我,翻脸比翻书还快,我现在就耳鸣。


去了医院,查不出毛病,可就是每晚睡觉,右边耳朵就轰轰响。


说完这话,他一个大男人,直接现场哽咽。


 ·  03  · 


一个比一个悲伤的事实,叩问着我们:父母要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减少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伤害?


绝对不要在孩子面前发一丁点的脾气,肯定不可能。


我一朋友是心理学博士,干了二十多年的教育,她也不得不承认说:坏的情绪、坏的状态,很多时候是不请自来的;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保持觉察


我认同这个说法。


记得有阵子,我特别忙。每天忙完工作,转身就往家里赶,带着儿子参加这样那样的亲子班、兴趣班。


那会儿儿子4岁。人人都夸他聪明。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可能给他最好的陪伴和教育。


可是,讽刺的是,儿子越来越不听话,我俩关系很紧张,连幼儿园老师都开始说,孩子注意力越来越成问题……我都要崩溃了。


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点醒了我。


她说:我看不到你跟孩子比较自然和放松的互动,我看到的都是一个焦虑的、时不时甩脸色的妈妈,拽着孩子到处完成一个个任务,就像是奥特曼,一直在打怪兽。


就是这番话,让我意识到问题所在。


一个紧绷的、焦躁的、随时可能情绪失控的母亲,如何可能给到孩子好的陪伴?



我们都知道,婴儿和幼儿不能调控自己的情绪。


在一天中,他们可能会多次因为各种不适而“大发脾气”。例如,周围出现噪声,家里来了生人,不小心摔了一跤,或者受了点伤,不开心,愿望落空,或者其他我们大人会觉得莫名其妙的原因。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能做的就是抚慰孩子,耐心地抱着他们,让他们消消气,平静下来,自己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这样的过程中,父母内心的情绪平稳是很重要的。


孩子很敏感,一旦他们感受到你内心的平静,他们也会变得平静下来。


也就是说,一个从容的父母,会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安心,因此,他们的安全感才得以构建,他们也才能够在安心的氛围下,更加专注地探索。


相反,当父母内心充满了躁动、慌乱和不稳定,孩子感受到的也是不安和躁动,表现出来就是情绪上的易激惹,以及行为上的无法专注某一件事,特别是无法专注地学习。


那之后,我开始试着放慢脚步,厘清生活的主次顺序。尤其确保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划出必要的界限来。


如果某一天我的状态不太好,发了脾气,那么我会及时去跟孩子道歉和解释,让孩子明白,那是我的问题,跟他没关系。


做到上述这些并不容易。


但是,因为带着觉知,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的情绪跟状态,我跟儿子的关系明显缓和起来。


 ·  04  · 


孩子们是很灵的。


他们默默承认着来自父母的焦虑跟坏脾气。


努力把自己活成父母期待或暗示的样子。


唯独内心一直有一个困惑:为什么那个我爱的人,始终把我吓得要死?


就像一个朋友这么跟我说过的:


有一回,我和丈夫吵了一大架。第二天,我俩和好如初。具体为了什么争吵也不记得了。具体说过什么也不记得了。


但是,就在吵完架两天后,我家儿子明显酝酿了半天,小心翼翼地问我:妈妈,你们那天吵架的时候说,要把我送到姥姥家住,是真的吗?


说这段话的时候,朋友的脸上有明显的惊恐。


原来,我们成年人心情不好,发个脾气,还能选择争吵、选择离开、选择跟朋友倾诉。再或者逛个街、约个饭,很快,坏情绪的影响也就能够消解了。


可是孩子不能。


孩子无法选择谁做他们的父母,更没有那些排解情绪的能力,调节自我的空间和自由。


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的一些问题时,请先试着去反观和觉察自身。


因为父母所提供的那个家庭环境,以及父母本身,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大背景。


孩子的问题,跟我们绝对脱不了关系。


与所有父母共勉。

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发起了一个读者讨论聊聊您看完文章后的感受吧~精选讨论内容参与讨论
Rose
小庄
杨坞红心猕猴桃女果农13587302495


如果同意本文观点,欢迎转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积木育儿(ID:jingguanyuer),最贴心的科学早教公众号,转载已获授权。


将联盟公众号设为星标,可以获得更多心理学、情感、亲子类的优质文章推送哦。





       || 友情链接

        河北      贵州      北京      四川      重庆      山东      湖北      云南      福建       上海      陕西      辽宁      新疆      安徽      甘肃      黑龙江      浙江      广东      山西       海南      江西      宁夏      湖南      河南      广西          芜湖      威海      武汉      绍兴

Copyright @ VillaGrandis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180006020号-3 

  • 取消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