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现代家长的教育焦虑, 大半源于别人家妈妈的朋友圈…

作者:遵化文明网 浏览: 发表时间:2020-10-08 00:00:00

作者:蝎子号

来源:孩子教育(ID:haizijiaoyu001)


为什么现在养孩子幸福感低,焦虑却那么多?


社交网络功不可没。


一个“神童”的案例在网上被无限放大,广为流传。


在朋友圈的聚光灯下,“神童”显得特别多,特别神。


我愈发感觉到,不要让“同龄神童传说”扰乱你的心智,打乱你的脚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在不同领域的发展速度也有快有慢。他们终将活出自己的人生和节奏,跟自己的父母不一样,同别人也不一样。


淡定,淡定。



我最近有个深刻的体会:现代家长的教育焦虑一大半来源于别人家妈妈的朋友圈。


我其实是个佛系妈妈,一直在学习科学教育方法,也考过教师资格证。


在大部分风平浪静的情况下,我能够冷静处理孩子的问题,有效控制自己的焦虑指数。


但有时候,我也免不了陷入迷茫。



比方说,我有几个特别鸡血的家长好友,我们孩子年龄相仿,他们朋友圈的日常是这样的——


  • 5岁的男孩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还能给妹妹出题;
  • 另一个5岁男孩的英语动画片配音有模有样;
  • 6岁的女孩儿能跟老外free talk,开始启蒙法语;
  • 8岁的男孩练了2年的架子鼓,参加比赛都拿名次了
    ……


再看看我们家那位二傻子,开学都上大班了,他的成绩单是这样的——


  • 10以内的加减还要靠蒙;
  • 英语学完了26个字母、数字和颜色后,瓶颈很久了;
  • 对体育项目兴趣不大,周末只愿意满操场乱跑;
  • 试听了钢琴课和小提琴课,回来都跟我说:“妈妈,我都不想学——我只想傻玩玩。”


好吧,毕竟他也才6岁。跑得早的孩子不一定跑得久,我是这么安慰自己的。


但每一次那些鸡血妈妈开始发朋友圈秀孩子的新技能,我就又开始不淡定了。


  • “我的孩子真的比别人笨吗?”
  • “我的教育理论耽误孩子了怎么办?”
  • “如果孩子特别抗拒,我要不要坚持给他报班?”


这时候又会适时的跳出一些微信文章,告诉你《如果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要你这个当妈的干嘛?》直戳老母亲痛点,怀疑和自我怀疑。


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


问题出在哪里?


 ·  01  · 

隔壁邻居带来的“相对剥夺感”


“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茅舍的模样了。”


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第一卷,《雇佣劳动与资本》这本书上,精辟的诠释了什么叫做“相对剥夺感”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当个人将自己的处境与其参照群体中的人相比较,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剥夺。


从而会产生各种感觉,包括:压抑、自卑、愤恨……


你是个开着奥拓的快乐上班族,突然有一天,你小区的邻居突然换了一辆奥迪。


你一下子就会觉得不快乐,认为自己也能拥有这辆车,而原来那辆车甚至连自行车都不如。


这是社会学和心理学范畴的理论,同样也适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 当隔壁邻居家家的孩子弹出了一首完整的莫扎特,你家孩子在钢琴演奏上的进步就完全不值一提;
  • 当你同学孩子开始给英语动画片配音时,你就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发音有多么标准;
  • 当孩子的同学晒出了在欧洲的打卡游时,事实上你家孩子在小区草坪奔跑的乐趣一点都不少。


就像小房子周围出现了一座宫殿,小房子塌缩成了茅舍,你的孩子因为你的“相对剥夺感”变得一文不值……



 ·  02  · 

不同孩子的优势,在不同的领域


如果你在教育中产生了“相对剥夺感”,该怎么办?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


核心观点是,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


建筑师和雕塑家的空间感,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运动能力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等。


当我看到别人家孩子表现出某一方面的优势时,我很容易就放大我的孩子在这方面的不足。


那个5岁就能给动画片配音的男孩有特别强的语言智能;架子鼓小天才的音乐智能一定比较突出,而10岁以内加减法驾轻就熟的孩子在逻辑·数学智能方面比较有优势。


但我的孩子就很差吗?


他5岁的时候就能独立完成8岁以上难度的乐高拼搭,看样子空间智能比较强;


他在幼儿园的人缘特别好,性格开朗,热爱分享,喜欢交朋友,人际交往能力很强;


他自然观察智能也很突出,比起动画片更喜欢BBC的自然纪录片,看几遍就能背出台词


……


要知道,没有一个人能在这8种智能上都有杰出的表现,我会因为从小没学过音乐感到遗憾,但这并不影响我在写作上的天分。


但如果父母只看到孩子的弱项,看不到他们的优势,育儿焦虑就是一个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换一个更讨巧,可能不怎么厚道的做法,不过可以大大降低自己的育儿焦虑,就是把你那些在朋友圈看到的那些同龄“神童”、“奇才”约出来一起玩。


我并不是说他们不如父母朋友圈表现的那么优秀,而是他们的优秀不像朋友圈精选出的那么突出、扎眼。


他们都是正常的同龄孩子。练琴的时候也会闹,做题的时候也不高兴,孩子们应该有的调皮和小情绪,该有的都有。


幼升小阶段“神童”并没有那么多,实际上整个人群能力超群的人的比例是稳定的。


孩子在幼儿阶段父母更爱分享他们突出的进步,显得似乎神童很多。


与其把精力浪费在盯着别人家孩子身上,多看看自己的孩子优点更实际。


 ·  03  · 

孩子在同一个领域发展速度,有快有慢


当代父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着急


现在的父母都特别着急,你追我赶。明明知道人生是场马拉松,却还是要求孩子以百米短跑的速度来热身。


2岁的孩子要开始启蒙英语、3岁如果不展现出数学兴趣就觉得废了、4岁不学乐器和有一个擅长的体育项目也不行……


生怕自己晚一步孩子就要输在了起跑线。


我劝这部分焦虑的家长,认真了解一下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会经过: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的表现和特点就不一一说明了,百度上都查得到。


核心观点是:不同阶段儿童表现出的逻辑思维能力、认识世界能力等都不相同。所有的儿童的认知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建的过程。虽然不同的儿童会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四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过某个发展阶段。


这句话的重点是:不同的速度;不可能跳过。



想想我小学时学二元一次方程,百思不得其解,气得我妈直拍桌子。


到了初中再回看当时的题目,豁然开朗,也不明白自己那时候为什么就是搞不明白。


现在想想可能就是逻辑认知发展水平没到那个程度。


我的嫂子现在对着不到5岁的女儿大吼:“4+5=9你知道,为什么3+5你就搞不清楚了?”,女儿被吼得瑟瑟发抖。


我特别心疼那个女孩子,并默默叹息:孩子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跟上,你吼再大声除了伤害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她从小就对数学产生阴影,又有什么帮助呢?


说说我家二傻子,2岁时他不敢跳的坎3岁时他就敢跳了;3岁时他还不会26个字母4岁时他就读得非常标准了;4岁时还不敢跟生人说话,不到半年,出去点菜买单都是他负责招呼服务员。


你看,他是不断进步的,有些方面慢一点,有些方面快一些,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是一个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男孩子,有什么必要焦虑?


为什么要用我们慢的地方比别人快的地方,用我们弱的地方比别人强的地方呢?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进度,最后是要活出自己的世界,跟自己父母不一样,跟别人的孩子也不一样。


不要紧紧盯着别人家的孩子,你的孩子一点儿也不差!



       || 友情链接

        河北      贵州      北京      四川      重庆      山东      湖北      云南      福建       上海      陕西      辽宁      新疆      安徽      甘肃      黑龙江      浙江      广东      山西       海南      江西      宁夏      湖南      河南      广西          芜湖      威海      武汉      绍兴

Copyright @ VillaGrandis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180006020号-3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