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化市马兰峪镇,距离镇北1.9公里处,有一个占地面积130亩的村庄。该村现有87户,397口人,全部为满族,拥有耕地面积280亩。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通过不断传承创新,形成了具有传统特色的当代文明新风俗,这就是官房村。
思想上位,健全组织机构
为了减轻村民负担,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消费”愈演愈烈的现象,该村“两委”组织村民代表召开会议,专门研究简办婚丧嫁娶等事项,并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村规民约。
同时,成立了以村干部为骨干,乡贤协助的红白理事会,统一全村红白事办事标准,消除互相攀比的现象,受到了全体村民的积极拥护,并自觉执行。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该村利用广播和宣传栏等方式,重点宣传大操大办红白事这一陋习的危害,并积极发出倡议号召群众厚养薄葬,大力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 通过党员干部入户走访、召开党员代表会等形式,给老百姓讲道理、讲政策、做动员、提要求,宣传引导,灌输理念,逐渐扭转了百姓的传统思想观念。同时,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群众,使移风易俗工作真正入脑、入耳、入心。
“多道文化大餐”发挥精神文明引领作用
夯实文化设施建设,把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抓实。为了建立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的长效机制,还加大了对村文化活动室管理人员、村文艺骨干的培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村文化活动室的作用,使村文化活动室真正成为惠民、乐民、便民的基层文化阵地。 结合五星级党员创建活动,形成“党建+文化”。组织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大大提高了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并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载体,持续发力,开展五星级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各类评选活动,挖掘各类好人好事,努力营造人人依法办事,人人崇尚道德的淳朴民风,为该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抓好农家书屋这一平台,组织村民开展阅读,同时一起交流学习满族礼节、饮食文化等,充分利用图书阅览室、宣传栏等文化设施,创新形式,更新内容,满足村民文化需要。以“阳光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等活动为载体,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村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方便群众借阅图书,还在农家书屋显著位置公布了管理员联系方式,并做好日常图书整理上架工作。同时,村内成立了夜校,用以普及村民的各种知识技能及满族传统文化的学习。 不定期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村民科技致富能力明显提高,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文化知识基础。 紧紧抓住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以“我们的节日—端午”这个中华传统节日节点为龙头,已成功举办两届官房满族传统粽子节,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举办满族大家庭年俗活动。通过请安拜年、拍摄全村全家福等方式,全方位展示了独具满族风情的春节。 组建妇女文艺宣传队、专业舞蹈队等文化团队,积极组织村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结合环境卫生治理工作,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抓手,以整治自家庭院为切入点,开展“最美庭院”评比活动。充分释放“蝴蝶效应”,广泛传递最美力量,引导人人争做最美,让广大妇女积极参与,改变旧的生活方式,共同营造美丽家园。 现如今,走进官房村,就像走进一个和谐美满的大家庭。有事一个招呼,大家齐动手,把村的事当做自家事来干,这样自觉的群众行为已经蔚然成风。我们也相信,这样一股和谐文明之风,定会让这个宁谧的小村庄越传越远! (来源:马兰峪镇)